漠河胭脂沟
黑龙江省漠河老金沟,又名胭脂沟。说起胭脂沟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个是说清朝咸丰年间,老金沟的金子运到外国后给慈禧太后换回胭脂,于是就称作胭脂沟。一个传说是老金沟的伎女卸妆用河水洗脸,水上胭脂漂浮一层,老金沟遂又被称之为胭脂沟。
老金沟怎么有这么多金子? 怎么有这么多伎女? 今天就来聊聊这段历史。
漠河县西林吉镇北四十三公里,北极村南三十二公里处,原来这里四周都是原始森林,除猎人外,不会有人来到这里的。1877年,一名鄂伦春猎人的爱马在出猎途中被黑熊袭击死去,猎人掘穴葬马,居然挖出了”狗头金”。所谓狗头金,就是拳头大小的天然金块。
这个传说可靠吗?至少黄金品质是可靠的。民国时期、建国后,两次经过科学家鉴定得出统一结论: 老金沟金矿含纯金87.5%、白银7.9%,这是罕见的优质金矿。
猎人挖到狗头的消息不胫而走,先是俄国人闻讯赶来,继而又有中国人加入,所有人都开始了疯狂的盗挖。
10年之后,即1887年。新上任的黑龙江将军恭堂奏请清政府,要求政府主张并督办漠河金厂。
恭堂随奏章附上一块狗头金样品。见到样品,清廷当即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交付总理大臣李鸿章督办,由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主持办理。
李金镛经过实地调查后,在这里创办了漠河金厂,仅1889年就在这里获得了黄金两万两。
两万两黄金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是采矿工人采出来的。李金镛带来的“国营”采矿工人,最多时达到四、五万人。
采矿工可是清一色的大老爷们,四、五万大老爷们白天要干活采金,到晚上在这百里无人烟的老林里,这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就只剩下了喝酒赌博,骂街打架。
骂架无好口,打架无轻手。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矿工们常常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血溅老金沟的事隔三差五发生,弄得一些人惶惶不安,有的竟想逃出这深山老林。
逃出这原始森林覆盖的崇山峻岭并非易事,不是迷路冻饿而死,就是遭遇野兽被生吞活剥。矿工不断减员,让李金镛十分恼火。如何稳住这帮汉子的心呢,李金铺思前想后,一个绝妙的想法了然于心头。
为了让矿工们能安心在这里劳动,李金镛在上海、杭州等城市招请了一大批伎女运往矿区。毋庸讳言,这些风尘女子也是来这里”淘金”的,只不过他们淘的是矿工口袋里的金钱。
清政府主张老金沟主权后,曾经在此盗采黄金的俄国人被赶了出去。这些俄国人见到李金铺为矿工网罗伎女,立刻觉得这是发财的门路,俄人在漠河招集中俄人四千多名,在老金沟造房七百余间,立窑五百余所。也就是夜之间,老沟河两岸有了旅馆、伎院、浴池、面包房、游戏场和东正教堂。
老金沟的黄金成色太好了,想要来此淘金的不仅有俄国人,还有日本人朝鲜人,甚至还有法国人和美国人,只不过这些都是伎女。
最鼎盛的时候,老金沟伎院总数超过了200家,有日本、俄国、朝鲜、美国、法国等多国伎女。
伎女们被数万名矿工视为珍宝,看得比黄金还金贵。一些漠河金矿官员不仅经常出入青楼,甚至有人纳伎为妾。翻译韦肇康出资纳一名叫阿育桑的日伎为妾,一直是老金沟的一个美丽故事。
带来了一丝温柔的醇香。 胭脂沟是个远离胭脂沟的伎女为漠河严寒奇荒,尘世而平等的小社会,据记载,这里的风尘女子并不卑微下贱,也不受歧视。李金铺和官府充分肯定这些女子对于金矿的发展和人员稳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求每一个金沟人必须善待她们。要求各使院管理者对想从良伎女不准阻拦,而且还要给予路费。
但是,老金沟毕竟不是城市,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疾病,不断困扰着来自各地的女人,她们中间不少人病死在这里。
当然,也有非正常死亡的。据传说两名沙俄商人到”百花楼”,与矿工刘闯等人争风吃醋厮打起来,楼内众多女子劝解,结果被俄商飞起的木棍击死两人。总办察明原因后,严惩了俄商,当即决定为两名伎女举行隆重的葬礼,各院伎女倾楼而出为其姐妹送行,矿工们也几乎停工来助势送葬。
背井离乡的伎女死在老金沟,深得李金铺同情,他选划了一块墓地,安葬远离亲人故土的伎女,这里最终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伎女坟”,500多中外使女在那里安息。